您当前的位置 :三板富> 首页 > 资讯 > 焦点 > 正文
广交会助力企业从单一内销市场走向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1-10-27 08:28:51 来源:国际商报 编辑:news2020

从单一内销市场走向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始于和广交会的难忘邂逅。

从首次参展的茫然到炼就“参展宝典”,始于在广交会上的无限思索。

从28年前的初创企业到如今成为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制造型企业,三信国际电器上海有限公司与广交会共成长。该公司副总裁姜艳静表示,广交会是一扇门,可以通往更广阔的市场;广交会是聚宝盆,汇聚着不计其数的优质商品和商家,涌动着巨大商机;广交会是大舞台,无数企业在这里做大做强,无数外贸人在这里收获满满。

“参展宝典”诞生记

2003年春交会举办时,姜艳静刚刚加入三信。作为外贸“小白”,她在获得参加广交会的宝贵机会时却深感茫然,“那么大的展会怎么跑啊!”

这时,一本参展手册和一本产品目录递到了姜艳静手里,让她豁然开朗。这就是该公司在1994年编写,并经过不断迭代完善后的“参展宝典”。

“参展宝典”诞生的故事还得从三信的首次参展说起。1993年,三信刚刚成立,而与广交会结缘也是在那一年。

姜艳静说,彼时三信主要做内销市场,但很快出现了“三角债”等问题。因此,公司将目光投向付款比较及时的海外市场,而且当时做外贸的企业不多,三信决定开拓海外市场。

“广交会是当时唯一的综合对外贸易展会。”姜艳静介绍,三信创始人陈志协下定决心参加广交会。“三信第一次参展时,老板一个展位一个展位地问,希望能分到摆放展品的一席之地。后来,老板的一个老乡为其诚恳和韧劲所打动,腾出半个展位给了三信。”

尽管参展过程非常曲折,但陈志协凭借毅力和真诚,第一次参展便结交了来自希腊的采购商,拿到了第一笔海外订单。

能否让员工参展不用反复“交学费”?能否让参展流程化?能否让采购商通过翻手册和现场看样就能采购到“中国制造”……围绕广交会的一连串的问题在陈志协脑中闪现。受工厂流水线等思路启发,三信开始编写参展手册和产品目录等,也形成了健全的培训体系、展示体系等,并在不断总结提炼中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参展系统。

凭借这套系统,姜艳静第一次参展就对展前、展中、展后具体应该怎么做、怎么说有了详细了解,在参展中也游刃有余,采购商打开产品目录就可以快速选出需要的产品。在第二次参展时,面对如织的客流,姜艳静更加得心应手,成功接到了一笔2万多美元的订单。

28年成长记

“走过28年历程,三信依托广交会台把海外市场一步步做起来,所以我们特别感谢广交会。”姜艳静说,通过参展,三信实现了初期客户积累,为开拓海外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抓住了难得的全球化时代机遇。“公司从创始人到接班人,始终将广交会作为最重要的展会来看待。”

姜艳静表示,1993年以来,公司从内销转向外销,外销比例高时达到90%。与此同时,三信也逐步由工厂升级为工贸企业,实现了更加稳的发展。

广交会无时无刻不给企业带来改变。姜艳静表示,在参展广交会时,她与客户充分交流,不仅加快了产品改进,而且加快了产品迭代。比如有一款终端配电系列产品,采购商反映颜色偏白、偏青,组装到一起后颜色不协调。后来,经过调整设计,采购商的满意度和下单率大幅提高。

在广交会上,企业感受到和广交会乃至“中国制造”一起成长。与以前仅做简单的展示不同,如今三信在广交会上也进行了整体升级,有些以往实力较强的客户居然“不敢”走进三信的展位。姜艳静说道:“他们开玩笑说,感觉实力和我们不匹配了。这见证了参展商和广交会的共同成长,是整体的提升。”

参展18年,接待采购商不下5000人……如今,姜艳静从一个外贸“小白”成长为一名能快速分辨客户质量并判断合作机会的资深人士,从一名初级业务员成长为企业副总裁。

姜艳静表示,从初期阶段以获客为主要参展目标到现在以宣传公司品牌为主要参展目标,三信紧跟广交会不断发展的步伐实现了加速成长。未来,三信将继续深耕低压电器领域,构造传统电器新优势,同时开拓智能电器新市场,展示更多创新成果与智慧场景。

标签: 广交会 内销市场 制造型企业 巨大商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或电头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的稿件,均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并保留"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的电头。

最新热点

精彩推送

 

Copyright © 1999-2020 www.3bf.cc All Rights Reserved 
三板富投资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0036824号-16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